从重屏看中国绘画艺术

严格意义上说,本文应该是篇读书笔记,在看完巫鸿的《重屏:中国绘画的媒材和表现》一书后,想写下些什么,留些记录。

很早我就对重屏略微知道些,印象最深刻的是《韩熙载夜宴图》以及《重屏会棋图》,而重屏这个词,或者说这个绘画形式的确定和命名应该就是来源于《重屏会棋图》。而《重屏:中国绘画的媒材和表现》一书主要就是从这两幅画为切入点来分析中国的绘画艺术。(准确的说是三幅,还包括《勘书图》)

重屏,顾名思义就是多重屏风,一般指2个及以上的屏风。这些绘画大多作于屏风上,而画中一般会画有一个或多个屏风。

古代,屏风一般用做空间的隔离,形成私人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一个屏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重屏赋予了画作双重属性,一个是对外的,展现给外部空间的。一个是对内的,属于自己私人意识,私密空间的。

所以总体上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看中国古代的重屏绘画,一个是作为屏风这个物件,它的功用。另一个是绘画本身,画中的素材,它表现的含义,想要传达的意义等。

功能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屏风主要起到隔离场景,同时引导画面场景的变化,使图画像戏剧一样,随着时间流动,推动剧情的发展。《重屏会棋图》同样如此,画面中的巨大屏风将真实场景(下棋)和想象中的场景,也是比较私密的场景(白居易“偶眠”诗意)分隔开来。需要注意的是《重屏会棋图》一画中,“偶眠”场景中还有一副屏风,算上画作本身也是是负载在屏风上的,一共就是3副屏风,这也是此画被命名为重屏的由来。另一幅乾隆时期的画作《平安春信图》,被置于养心殿的屏风上,养心殿对外是皇帝接见大臣办公场所,对内是皇帝的寝宫和书房,乾隆著名的三希堂也在养心殿内。

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五代,顾闳中作 (宋摹本) ,绢本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重屏会棋图卷(局部),五代,周文矩绘,绢本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绘画风格

视觉角度的变化

早期的绘画,作为欣赏对象和欣赏者同时出现在画面中,如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作为欣赏着的曹植与被欣赏者洛神同时出现在画面中。而我们则从第三方的视角来欣赏观察这幅画。

同样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韩熙载与众宾客欣赏着美丽的歌姬和伺妾,作为欣赏者和被欣赏者同时出现在画面中。

发展到后来,绘画作品中欣赏者逐渐消失,他们走到画面外,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来欣赏这些美人仕女,山水风景。《雍正十二美人图》这一特点异常清晰,后面会说到这个作品。

说的更准确些,后来画面中不再有男性观众,他们来到了画外,站到了画边,以男性的视角欣赏着,这些带有政治,伦理宣传效果,以及以满足男性欲望为目标的视觉欣赏的作品。

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巫鸿认为类似《女史箴图》,各种孝女图,烈女图这样的作品,可能最初并不是用来宣扬妇女应该遵守的道德信条的,而是作为教材给帝王看的,教导他们不应该贪恋女色,维护家庭和睦,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一个理由是这些作品最初都是绘制在皇帝寝宫的屏风上的,它们最初的欣赏者是这些帝王。

题材的变化

隋唐及以前,绘画作品中的题材主要是人物,仕女。比如前面提到的《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以及《女史箴图》,《步辇图》等。

洛神赋图(局部).第一卷.东晋.顾恺之画.宋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以后到宋,绘画题材主要变成风景,自然,山水等。而此时重屏则恰好分隔开了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不光是空间上隔离,思想内容上也实现了隔离。从《重屏会棋图》上能够找到这种意识的开端。

现藏的其中一种《韩熙载夜宴图》摹本,巫鸿认为应该是宋代摹本,因为画面里的屏风上出现了明显宋代才有的山水屏风图案,应该是当时的临摹者自己的一种再创造。

元绘画(标准化,大众化)

绘画题材从仕女,人物到山水自然等说明绘画作品逐渐从王公贵族走向平民大众,绘画作品逐渐大众化,标准化,于是出现了各种有代表性的元绘画。作品强调普遍的文人价值观,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个人体验。山水屏风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画中山水树自然景物等都有特定的范式和位置。

例如一个常见的山水场景,岸边有人在等着,远处无尽的江水中有一个小舟,舟中有人,这说明此人正在岸边迎候舟中的朋友,以此画面表现朋友间的友谊。

人物形象的凸显

标准化之后,当画面中的人很难确定为某个具体的人物时,有些画家开始强调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而这些形象往往带有多种含义。

倪瓒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像》是其中的代表,画面正中主要人物形象就是倪瓒,而背后的山水屏风上的场景就是我上面说的表现友谊的元绘画。这幅画的核心再于强调中间的人物是倪瓒,我们不可能把他看做是其他人。

另一幅有代表性的是乾隆很喜欢的《高士图》,画面布局以及风格和《倪瓒像》异常相似,乾隆很喜欢此画,找人临摹了多幅此画,现存的至少有三幅,而画中的高士无一例外都被画成了乾隆自己。

前面提到的《平安春信图》中的少年形象也是乾隆,这是一幅政治意味很浓厚的作品,画中长者(可能是雍正)和少年乾隆都是汉族装扮,画的主题是传递这一动作,长者把一束梅花传递给少年乾隆,传递的是什么呢?汉族文化,皇位权力?这就见仁见智了。

《雍正十二美人图》也是人物形象凸显的作品,现在知道这件作品是雍正还是王子时,命令制作的的绘有汉族女子图画的12副屏风,而这屏风当时布置在康熙赏赐给他的园子–圆明园里。雍正会时不时的过来居住一段时间。

在自己离宫别苑里布置这些美人屏风,雍正的用意肯定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欣赏这些美人。这些汉族美人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对于满族征服者来说,这些着汉服的美人相当于汉族的文化,他们占有她,欣赏着她。

类似这种政治化的形象在乾隆行乐图系列里有很多。着汉族服饰的乾隆,在亭榭楼台,在山水间,注视着着汉服的娇美丽人,或者看着宝马良驹。这里美人和宝马都是令帝王血脉偾张的东西,都象征着被征服的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外来征服者的落后民族,对先进的汉族文化文明虽然心甚向往之,但是在满族贵族内部还是一直强调和保持满族民族血统和优越性的。这种心理和态度实在暧昧,所以多年后,当已经继承皇位的雍正得知《十二美人图》屏风被取下时,没有下令修复它,只是要求将它们妥善保管,放入不见天日的储藏室里。

(文中提到的绘画作品可以在此处下载高清大图:阿里云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民居风格 将Hexo网站迁移到webify

  评论

Nickname
Email
Website
0/500
  • 百度表情
  • 新浪微博
  • 脸书表情
3 comments

中秋快乐,博主好几天没更新了。

甘肃
Windows 10
Chrome 92.0.4515.107

中秋快乐!我更新很慢,平均一月更新一篇!

广东
Android Quince Tart
WeChat 8.0.11.1980

这方面不太懂,不过《韩熙载夜宴图》被拍成短视频我看了,挺还原的!

福建
Windows 10
Chrome 93.0.4577.82
Yan

中国古代的绘画非常的安静。

江苏
macOS Catalina
Microsoft Edge 93.0.961.52

确实。另一方面平静中可见看见时间,空间的转换,静中可见动,因而含蓄而韵味无穷。

广东
Windows 10
Chrome 93.0.45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