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鼎湖山及庆云寺

鼎湖山,庆云寺
图片来源:星湖旅游景区官站

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称端州,端砚产地)东北,东距广州80余公里,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广东另外三座名山是佛山南海西樵山(广州西边砍柴的山之意,东樵山亦如此意),东樵山(即惠州罗浮山)和韶关丹霞山。至此,广东四大名山集齐了。

另外值得说道的是鼎湖山上有庆云寺,为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另外三大分别是韶关南华禅寺,广州光孝禅寺和潮州开元寺)。游一地,而集得两处名胜,值得值得!

鼎湖山位于北回归线上,自然环境独特,受印度洋及太平洋季风暖湿气流影响,峰峦叠翠,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空气负氧离子含量特别高,被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州”。地球上整条北回归线带上的陆地,绝大部分被沙漠或草原所覆盖,故有北回归线沙漠带之称。而唯有我国华南地区是例外,此区域大部分被森林覆盖,可惜目前森林大部分已遭破坏,唯有鼎湖山区域仍还保留有400多年以上历史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中科院1956年即在此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归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管理,建有鼎湖山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水分,土壤,大气,生物等信息,他们的观测数据实时对外展示–鼎湖山站监测数据及场地实景展示VR大屏

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州
图片来源: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站

鼎湖山者,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说因为山顶有湖,鼎湖,顶湖也,早期的诗文有写作“顶湖山”者;其二是附会黄帝铸鼎传说,说黄帝曾经在此造鼎。今人为了使这一说法更“名实相副”,于鼎湖之畔造一“宝鼎园”,如今是鼎湖山重要的景点。

以上两种说法由来已久,据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肇庆知府李彦瑁所作《鼎湖山庆云寺记》对这两种说法均有记载。

因李彦瑁的《鼎湖山庆云寺记》有助于全面了解鼎湖山及庆云寺,现全文抄录如下:

鼎湖山庆云寺者,岭南名刹也。地在端州下游羚羊峡之阴,去府治三十余里。层峦叠嶂,万山环峙。中有龙潭,其水深碧。世传黄帝铸鼎乘龙于此,因之为名。伪耶?真耶?姑存而勿论。

或曰:是山也,绝顶有湖,故《通志》载为顶湖。天将雨,湖先出云,故云。云顶寺曰庆云,盖取诸此。

开是山者,始于唐智常禅师。师得法于曹溪,归隐白云从之游者,人各一邱,招提凡三十有六。至今三昧潭、罗汉桥、涅架台,遗迹尚存。

遵白云而来,数里许为庆云旧址。岩壑盘纡,林薮蓊蔚,常有狞虎守之,俗名虎窝。明万历间有憨山大师者应化岭南,弟子金山迎住白云过此,见诸峰罗刹,状若莲花,遂更名为莲花峰。曰:后当有大福慧人阐化于此。纪之以诗,有“莲花瓣瓣涌苍溟”及“夜深说法有龙听”之句。其他则上迪村居士梁少川故业。少川崇信佛法颇笃,于崇祯癸酉结茅山中,号莲花庵。与友人陈清波诸子,为莲社之游。未几,朱子仁来客广利,久有出家之志,少川拉与共住。后闻栖壑和尚得法于博山,归住蒲涧。子仁往谒得度,更名宏赞,字在犙(sān)。是岁甲戌,在犙留蒲涧。过夏,少川募资,除土叠石,改建堂宇。一栋三楹,傍作茅厨,悉从草创。至冬,在犙还山。明年乙亥秋,栖壑赴新州,道经广利。在犙偕少川诸人迎入,共庆名山有主,欲留久住。栖壑辞以蒲涧缘未了,仍返广州。临行,出钱数十缗嘱陈清波,令先备埏埴,以待将来。

丙子夏,在犙诸人再造蒲涧恳请。栖壑于五月到山,是岁腊八,开坛授具,宏阐毗尼,缁徒始集,更庵为庆云寺。乃分执事,立规条,兼行云栖博山之道。凡诸创建,皆随愿顺缘,行所无事。首建佛殿山门,次建宗堂。其上建毗卢华藏阁,左翼以准提阁。阁下为禅堂,悬钟板。右翼以七佛楼,楼下设库司以蓄十方信施。库右为禅喜堂,堂之上为大悲阁。时问道日众,乃建法堂于大雄殿之左,其前为普供堂。建客堂于护法堂之右,其后为洪誓殿。殿右为印经寮,为养老堂,为庆喜堂。次于山门左右,建钟鼓二楼。其最上一层铸铁浮屠,建殿以覆其上,供奉如来舍利。右为方丈影堂,左为净业堂。影堂右为双树堂,堂后有金刚坛。坛右为旃檀林,为日见轩。自浮图香刹,下至山门,地分七级,受列五层。左右辅以夹道。夹道外左为香积,为茶寮,为碓敞,为行寮。其右为檀越堂,为息心堂,为云来堂,为浴室,为东司。

至顺治戊戌,殿堂制度,次第落成。主持者栖壑,赞勳者则在犙也。是岁之夏,栖壑示寂,计住山二十有三载,前后皈依受戒弟子数千人。大众共推在犙继主法席。犙乃构木入居于净业堂之右,秉教奉行一轨于师法宗风,由是益昌。

在犙殁,序及法属湛慈,即今住持也。其奉法复兴,在犙无异。凡二师未毕之原,未竣之工,莫不历历修举,胥底于完美焉。

故鼎湖虽幽奇特出,甲于岭南,若不有庆云寺之庄严壮丽,掩映焜耀于其间,必且终为樵人牧竖之场矣。亦孰从而见其为名胜哉!然使顶湖庆云得并成其为名胜者,讵非栖壑师弟三人创承济美之力也与?

余自佐郡以迄为守凡八年于兹,数游胜地。每至,皆流连徘徊不忍去。兴念三人共心结构,既有功于佛法,更有功于此山也。因拾旧闻,为之疏其颠末。勒贞珉,庶俾三人与命鼎湖庆云并垂不朽云。

(抄自乾隆《肇庆府志》)

以上,鼎湖山的主要景点呼之欲出了,宝鼎园,鼎湖,庆云寺以及飞水潭(龙潭飞瀑)。

乘坐景区提供的大巴,几分钟即可从山脚的入口,到达山顶的宝鼎园。然后从此处,一路步行游玩下山,是个不错的游览线路。

鼎湖山导览图

入口鼎湖幽胜牌坊

入口鼎湖幽胜牌坊说明

宝鼎园,鼎湖

宝鼎园位于鼎湖山山顶,建成于21世纪初。前面提到建设宝鼎园,是附会黄帝铸宝鼎的传说。与广东另外三大名山相比,鼎湖山上名胜太少,可游览的地方不多,新建一宝鼎园能为景区增色不少。

宝鼎园为一岭南风格的园林。入口设置一当地特产的绿端石,雕琢加工,即是景点,也做园林的照壁。肇庆古称端州,出产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端溪砚)。此砚石呈鼓形,重达2吨,直径超过2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砚台。砚台周身雕有108条龙,因而命名为端溪龙王砚。

端溪龙王砚

据说整个宝鼎园建设风格融入了不少岭南四大名园的特色元素,不过我只看出番禺余荫山房廊桥的影子。前面博文 顺德大良清晖园中我曾提到有多个地方仿制过余荫山房的经典布局(五件套,二室一池一廊桥一水榭),其中就有宝鼎园。只是宝鼎园仿制的这一浣红跨绿廊桥比例不甚协调,很不好看。

宝鼎园

宝鼎园廊桥

廊桥特写

桥下水池里布置有“神龟献书”雕塑,据说远古时代,有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而治。“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故事与我的博客名“天一生水”颇有关联,我曾多次论及

神龟献书

宝鼎园中心位置放置一仿制的巨形青铜鼎,是点名之笔。全鼎高6.88米,重16吨,三足,每足上分别雕刻有3条龙头龙纹图案,一共九条,因而此鼎称九龙宝鼎。

九龙宝鼎

九龙宝鼎

此鼎的原型是现藏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大克鼎与毛公鼎,大盂鼎并称“海内青铜器三宝”。毛公鼎被带到了台湾,大盂鼎原本也珍藏在上海博物馆,1959年,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上博以大盂鼎等多件馆藏珍品支援祝贺之。

上海博物馆藏大克鼎

大克鼎上的铭文拓片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以九龙宝鼎为中心,园内两边分别布置着多个同样是仿制的体型更小一些的青铜鼎,炉,钟等。

宝鼎园后边即是鼎湖,因为赶着去参观庆云寺,此湖就没有好好欣赏了。景区官网上找到两张不错的图,暂且弥补这个遗憾。

鼎湖及宝鼎园
图片来源:星湖旅游景区官站

鼎湖
图片来源:星湖旅游景区官站

庆云寺

其实鼎湖山上还有历史更悠久的白云寺(又名鼎湖古寺,龙兴寺),为禅宗六祖惠能高徒智常禅师,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创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

白云寺早已式微,如今地图上还有一个点,位于鼎湖山的西南部,与主景区相隔甚远。网络上能找到几张白云寺如今衰败后的图片。

白云寺现存正门
图片来源:8264.com

白云寺为什么衰落,而庆云寺能后来居上,成为有清一代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白云寺与庆云寺是否相关,上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肇庆知府李彦瑁的《鼎湖山庆云寺记》有意弱化,乃至含糊不清,“遵白云而来,数里许为庆云旧址”,甚至将庆云寺的历史上溯1300多年,“开是山者,始于唐智常禅师”。

其实庆云寺始建于明崇帧九年(1636年),距李作《鼎湖山庆云寺记》不过50多年。建寺缘由除了李记,庆云寺第一代住持释栖壑的《请庆云禅院碑文由状》也有论述。草创之初,筚路蓝缕。

《请庆云禅院碑文由状》释栖壑
去端州一由旬许,有山名天湖,即曹溪六祖高弟智常禅师隐跡处也。至今涅粲台存焉,镌刻正法眼藏,涅粲妙心八字,至今尚存。其最上峰顶,逦迄而下,三台鼎立,环旋拥出莲峰,中平若掌,背倚凤山。从狮子峰吐而右旋,则有飞鹅岭,伏虎岗;其左旋,则有浴龙池,上有啸天龙屹峙。势趋而下复折,以象鼻岭漩複下流于水口不见之地。谷策一带,小小平基,各袈裟田,统为鼎湖之大观也。

余自髫年,知有向上事。辞亲出家,禀师剃染。阗大知识憨山和尚谪戌岭南,演扬正法。道丘景慕日深,踊跃欢喜,愤愤然有参方请益之志。竟辞师亲,往游南都,遍参讲肆,深慕教乘。忽想云楼净土法门,发足杭城。既而亲承教命,付以莲宗,授以衣钵。旋忆师亲年迈,即便归省。幸睹师亲无恙,得进甘旨,尚及数载,奉侍终养。营葬事毕,于癸亥年,憨大和尚示寂曹溪,金刚宝戒授与寄蔡大师,是年腊八,开法性戒坛,大阐律场。首丘始得圆具戒坛,深慕禅宗,后获亲博山和尚,耳提面命。自愧根思迟纯,未能大彻。至睹赵州兵马骈阗公案,方始得休歇田地。不幸先师示寂,至今白首无依,惟思把茅盖头,以尽平生之愿。

一日游历至端州,望天湖山之秀气,策杖而人,见龙盘虎伏,知有福地。思得坐具地,为逸老计。而在犙赞子,曾受梁少川施地建庵,稍见端倪。一时相见,欣然作礼,相谓道场有主也。自揣德力轻微,安敢领众行道,为世导师?

自崇祯甲戌开山,不觉四方云集。至丙子岁,大兴创建结构也。始于前大堂,奉事本师释迦如来,左奉伽蓝,右安诸视,前供护法。上而毗卢楼阁,卢舍那佛坐百宝华台,文殊、普贤、观音诸大士,周匝围绕。天垂宝盖,百宝庄严。

于丁丑岁,往请藏经而安四大琅涵。又进而净业堂,僧众修礼六时,以期往生。金刚坛、楠擅林,次第具焉。其右则双树堂、会真轩、宝塔所、大悲堂、演法堂次第具焉。其左则影堂,以及禅堂、准提阁、地藏殿、弥勒殿、香积堂,次第具焉。

虽则诸堂分列,各有典型,然每月望晦,必遵佛制。晨诵戒经,午后布萨。次至护法堂前,依戒牌告白神祗,各尽真诚,不敢违犯。每逢法制之期,必安居三月。至解制自恣,方许他出。山中法侣虽多,决不置贮田产,以妨道业。遵佛分卫,聊充粥食耳,如不依此约,破坏僧伦,不与共住。

以上规约,俱遵圣制,道丘不过以吾为长,递相劝勉,其他何有焉。

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犙和尚来到鼎湖山莲花峰,结草为庵,取名莲花庵。两年多后,栖壑大师应邀到莲花庵当住待,随即大兴土木,把山间缓坡削成七级,倚山势建造五层殿宇(“地分七级,受列五层”,另外两层为山门及平台花园),改莲花庵为庆云寺,始有如今之规模。

栖壑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的弟子。憨山曾获罪充军雷州,路过端州,捐金25两,助修白云寺。历史上曾经有日本遣唐僧人名荣睿者圆寂于白云寺。荣睿曾跟随唐高僧鉴真左右,唐天宝七年(748年),鉴真一行第五次东渡受挫,辗转至端州,荣睿积劳成疾,圆寂于白云寺。憨山大师有诗悼念此事云:“海国千秋留胜迹,乾坤终古落尘埃。登临莫问飞仙事,一啸高空万壑哀。”

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长老到白云寺拜谒,缅怀荣睿,题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对联。因白云寺已衰败,纪念活动只能在庆云寺举行(此时白云寺已经是庆云寺的子孙丛林了)。

《绣袈裟衣缘》(日)长屋王(约684—729年)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全唐诗:卷732-11

从宝鼎园一路过来,最先来到的是庆云寺的后山,亦即庆云寺的最高处–第七级。每层级分布若干殿宇,直至第三级(为寺院正门),最前面两级为山门及院前平台花园,“地分七级,受列五层”是也。站在上一层级,几乎看不见下面,反之,在下一层级,也望不见上层的建筑。借助高处俯拍的照片,我们才能感受庆云寺的巍峨,正可谓深山藏古寺。

俯瞰庆云寺
图片来源:网络

庆云寺导览图

最高层(第七级)放生池旁的佛字石刻,这一层是庆云寺前身莲花庵故址所在。

佛字石刻

第六层的罗汉堂匾额

彩塑屋脊

屋脊上似鱼又似龙的动物,龙头,长有龙须,龙嘴,身体是鱼的样子,有鱼鳍,鱼尾。此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鳌鱼。

彩塑屋脊鳌鱼特写

彩塑屋脊

彩塑屋脊

第四级为正殿,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旁有一舍利殿,藏有四颗舍利子,为“镇山三宝”之一。另外两宝为“大藏经”和“敕赐万寿庆云寺”匾额。

舍利塔

第四级右侧有斋堂,斋堂南侧保留有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铸铁锅,千人锅,直径近2米,深近1米,容量1100升,煮粥可供千人吃。

千人锅

庆云寺正门位于第3级,“庆云寺”三字寺名为肇庆当地名士苏廷魁于咸丰庚申(1860年)题写。中门顶上悬挂有慈禧赐予的“敕赐万寿庆云寺”匾额,是庆云寺僧众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进京庆祝太后生日后请回的。据说僧众从京归来,有“奉旨回山”木牌开路,荣耀一时。同治光绪年间,庆云寺达到全盛,寺僧,执事职工等达千人,正是此时位列岭南四大名刹之列。

庆云寺正门

第一,二级为山门广场及平台花园。再往前是还未开凿的森林坡地,前面无路,上山礼佛的信男信女只能从寺院后侧开凿的小路上山进入寺庙。

麒麟

正门广场一角的石刻

华表

华表柱头的神兽石犼,望帝归

山门牌坊背面

山门牌坊背面匾额

山门牌坊正面

山门正面匾额,洞上正宗,大有深意,揭示了庆云寺为何能跻身岭南四大名刹之列的缘由。自禅宗六祖惠能创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讲求顿悟的世俗化禅宗南宗,其后其弟子北上,将禅宗南宗发扬光大,迅速与中原文化融合。禅宗花开五叶,宋以后,沩仰,云门,法眼三家皆失传,唯临济,曹洞并存,但曹洞势弱。明末清初,“曹洞宗南返岭南,把它在传播过程中吸纳的中原文化规范性强的特点反馈于岭南文化,造就了致力于厘定戒律,倡导农禅,宜扬禅、净、律三宗俱善的庆云寺栖壑、在犙等一代名僧。中原文化另一类型的士大夫文化,则为广州光孝寺一系所吸纳,促进了雅文化、俗文化、僧文化的结合,培育了一大批学术造诣高深的诗僧、画僧。”(《岭南名刹庆云寺》P2,刘伟铿编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出版)

禅宗传承世序
来源:《岭南名刹庆云寺》P43,刘伟铿编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出版

明末清初,慧经元来一系南返岭南,再续曹洞宗香灯,正是“凤岭踈钟妙法千秋传粤峤,龙潭飞瀑真源一脉接曹溪”。庆云寺法延洞上正宗博山系,“禅、净、律三宗俱善”(以禅宗为正宗,兼修净土宗和律宗。曹洞宗的无明慧经,博山元来提倡禅净双修。律宗渊源可上溯自鉴真,荣睿),与粤中光孝寺,粤北南华寺,粤东开元寺并称岭南四大名刹,名至实归。

飞水潭

因为从山顶入寺,参观完,选择从僧侣信众上香古道下山,顺道领略鼎湖山另一著名景点–飞水潭。

古时上山到庆云寺上香礼佛的人及僧侣,必经过的三个步骤,洗足,洗衲,洗心,俗称“三洗”。

鼎湖山上香古道及步骤

补山亭,下山圆门。认取来时路。不作风波如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原为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题写于别处,后被借用于此。

补山亭-下山圆门

上山方门。宗律名山,百城烟雨无双地,五岭律宗第一山。

补山亭-上山方门

所谓飞水潭,又名龙潭飞瀑,山顶鼎湖湖水从山间倾泻而下所形成。一瀑三叠,最上层30余米,第二叠10余米,第三叠较为平缓。飞龙潭位于上山必经之路上,洗足,洗衲,洗心,水边小憩,养心空镜,重新回到山门。

飞水潭

源头

一瀑三叠

枕流

孙中山曾经游览鼎湖山,庆云寺,并在飞龙潭游泳。为了更好的开发旅游资源,1980年肇庆方面到北京请宋庆龄题写了“孙中山游泳处”,后制作石刻于此处。

据孙中山的卫士长马湘的回忆文章,民国十二年(1923)夏天,孙中山一行10多人游览了鼎湖山,庆云寺,白云寺,并在庆云寺小住两日。下山经过飞龙潭时,“先生独自一人跑到上级大瀑布之下洗澡。我见他身子浸在水里浣洗内衣,便上前说:‘先生,把衣服给我洗吧!’先生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你以为我洗得不够干净吗?’他把衣服洗完,才叫我到夫人那边把内衣裤拿来穿好,穿上外衣,然后下来与各人一同下山。”(抄自《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中马湘文章《跟随孙中山先生十余年的回忆.十二.中山先生返粤开大元帅府》一文)

宋庆龄题孙中山游泳处

据测量,飞龙潭附近的空气负离子溶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2.5万个,为全国测定的最高值,是“涤瑕荡垢”的好地方。

一瀑三叠

飞龙潭视频

归途

下山归途,夕阳西下,满路都是看山归来的人,突然想到刘禹锡的《游玄都观》中“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句,诸多心绪涌上心头,恐怕这就是名山大川,能带来情感共鸣和体验的缘故吧。

看山归途,夕阳西下

满路都是看山归来的人

鼎湖山

更换博客logo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