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春云凝紫气

黄花岗是我来广州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对于黄花岗使用景点这一词似乎有点不恰当,但暂时想不到更准确的词汇。)(可以使用“拜谒”一词。2024.4.3补记)

那时刚入大学,军训完的第一个周末假期,我们几个外省的同学相约着来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这一以前只能在历史教科书上看见的著名的近代历史遗迹。其中和我同省的一个同学兴奋的说,要打电话给他高中老师,因为他老师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深有研究,他想告诉老师今天看见真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了,而不只是在书上,图片上。

这段经历我记忆犹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在广州多年,我时常去瞻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原因很多。甚至和妻子第一次约会,我把她带到了这里来。(当时她在深圳工作,有时周末会过来广州。记忆里当时在这里约会的效果似乎不太好。)

时间倒回到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半,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黄兴率领同盟会革命党先锋队160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军与清兵激战一昼夜后失败,伤亡惨重,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事后牺牲的革命党人被陈尸在咨议局前的空地上(现中山三路烈士陵园附近),惨不忍睹。其时,没公开同盟会会员身份的潘达微冒着杀头的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东郊红花岗上。葬后潘还以《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为题,将安葬烈士情况在报纸上作了报道。潘认为,“红花”不及“黄花”二词雄浑优美,故在报道中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此后该名一直沿用至今。黄花即菊花,菊花傲霜斗寒的节操,象征着烈士为国家和民族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冬景》

这次起义被称为三二九革命,或三二九起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等。其后不到半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至此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灭亡。

辛亥革命胜利后,英烈们可以含笑泉下。民国元年(1912年),由当时的广东军政府拨款10万元在原墓地修建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首次举行了七十二烈士墓祭典。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了祭典,并写下了祭文,还亲手在墓园东边种植了4棵松树(其中最后一棵于2012年自然死亡,2016年公园方邀请孙中山的后人孙国雄在原处复植纪念树),孙中山还题写“浩气长存”四字。

同一时间还在南京举行广州黄花岗之役牺牲烈士追悼大会,黄兴撰写了著名的挽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印象里,当年高考备考试题里,多次见过这幅对联,忘记是考什么了。)“碧血黄花”象征着烈士的鲜血化为碧玉,革命精神犹如不畏寒霜的秋菊迎风绽放。

孙中山《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
维民国元年五月十五日, 乃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义一周之辰, 文适解职归来, 谨为文致祭于诸烈士之灵曰:
呜呼!在昔建夷, 窃夺中土, 凶德腥闻, 天神怨怒。嗟我辕孙, 降侪台隶, 含痛茹辛, 孰阶之厉。种族义彰, 俊杰奋发, 讨贼义师, 爰起百粤。觥觥诸子, 气振风雷, 三日血战, 虏胆为摧。昊天不弔, 忽焉殒踬, 碧血一抔, 歼我明懿。寂寂黄花, 离离宿草, 出师未捷, 埋恨千古。不有先导, 曷示来兹, 春雷一声, 万汇蕃滋。越有五月, 武汉师举, 荡荡白旄, 大振我旅。天厌胡德, 乃斩厥祚, 廓清禹域, 腥膻尽扫。成仁之日, 距今一周, 民国既建, 用荐庶羞。虔告先灵, 汉仪光复, 九京有知, 庶几瞑目。呜呼!尚飨。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当时国内局势不稳,民国政府无暇顾及烈士陵园的进一步修缮。民国七年(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募款续修墓园,民国八年国民政府参议院议长林森发动华侨募捐继续修缮陵园。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墓园正门牌坊竣工,墓园基本形成现在的规模。

黄花岗烈士墓园是由建筑师杨锡宗设计,他是吕彦直的同学,孙中山的同乡。广州市的人民公园,中山大学的石牌坊(原址在今华南理工大学)是其代表作品,他还是南京中山陵设计图案的第三名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图案的第二名。

陵园主体建筑呈中轴线分布,但朝向并不是正南北向,而是略偏西北朝东南。

陵园布局图

正门牌坊

正门牌坊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凯旋门风格,四柱三门洞,长31米、宽3米、高13.29米(隐喻三.二九)。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民国十年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门前立有广式石狮一对。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正门牌坊

历经将近90年的风雨洗刷,石狮的神态已斑驳,但烈士的精神永存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上》

墓道

跨过正门牌坊,有230米长的墓道连接墓园主体建筑,墓道两旁松柏苍苍,庄严肃穆。

松柏苍苍的墓道

默池默桥

墓道分为两段,中间有默池连接,默池上有默桥,均取默哀之意。默桥坡度很大,呈拱形,桥面有阶梯,不平整。人走在上面自然低下头看路,形成低头默哀的情景。

墨池默桥

默桥细节

手植树

跨过默桥,来到墓道的中段,两旁各有一棵国民党元老手植的细叶榕树。左为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右为参议院议长林森,均植于民国九年(1920年)二月。参众两院设置,完全是比照西方议会制度。

手植树刻石

手植树刻石

手植树刻石

墓道尽头是一宽阔月台,左右各有一只暹罗(泰国)国民党支部捐赠的铜香炉。炉体上刻有“七十二烈士坟”、“中国国民党人献”字样。

香炉

继续往前,走上几级台阶,就是陵墓的主体建筑。墓台中央安放着七十二烈士之墓,烈士遗骸营葬于此。纪功坊峙立在墓后,纪功坊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纪功坊后立有记功碑,刻有历史缘由和烈士名字。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七十二烈士之墓

烈士之墓为花岗岩砌成,四周环绕铸铁栏杆,墓冢呈锥形,中心建有石砌警钟形顶方亭,亭上雕有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亭内立石质方尖碑,上刻有方声涛题写的“七十二烈士之墓”七个楷体大字(有说是邹鲁所书)。

七十二烈士之墓

七十二烈士之墓

七十二烈士之墓

纪功坊

纪功坊正面墙体两侧刻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同正门牌坊上的题字。题字时间写着民国十年,纪功坊也是此时建成)四字,中间横额为章炳麟手书12个篆体字“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

纪功坊

纪功坊侧面,孙中山题字“浩气长存”

坊楣上有一横列浮雕,正中刻宝瓶黄菊,取义于“碧血黄花”。两边各刻一棵红棉,花朵盛开。并刻黄菊、红棉以代表英雄气概。

纪功坊上的章炳麟题字及黄菊红棉
  
坊上由正反各72块(共144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石面刻有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或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据说每块230美金)。

纪功坊上的献石

最顶部的两块献石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高举火炬、手持法律典章的自由女神像,表达了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

相关证据显示,不同历史时期,献石堆顶的自由女神像经历了变化。(据网络资料)

民国十年(1921年)纪功坊建成,当局从美国定制了自由女神像,通过海路运至广州,安放在纪功坊顶端。女神左手挟书,右手举槌,光耀中华。

1936年西安事变不久,蒋介石视察广州,认为其时“自由”过度。大约在1937年初,自由女神像被下令拆毁,改为国民党党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去掉“党徽”,重立自由女神像。但女神手上的槌子换成一杆枪,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

文革时女神像又被拆掉,改成火炬。文革结束后,火炬被取下,有一段时间纪功坊上面空无一物。

现在看到的雕像是1981年重塑的(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女神的样貌也从最初的洋人(法国及纽约原版)变成了中国人,左手执书,右手高擎火炬,长衣脚下的皱纹简化了,显出淳朴的美。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背面

记功碑

纪功坊后面有端州青石刻制的记功碑,该石碑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刻置,高3.92米(最近看马英九拜谒南京中山陵的新闻,提到中山陵前的石阶是392级,寓意当时中国总人口3亿9千2百万。而此处3.92米的寓意应该同样如此。),宽1.82米,为广州现存最大的碑刻。碑的正面是由国民党元老、曾担任中山大学校长的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文40行,3000余字,详述起义的筹划、准备和起义战斗的历程,以及烈士陵墓修建的经过。背面是黄花岗烈士就义表,刻有八十六位烈士的姓名、别号、籍贯、年岁、职业、如何就义、地点、日期等。

记功碑

碑记亭

在烈士墓西侧,有一座石构小亭,称“碑记亭”,亭内立有一通石碑,高2.06米、宽0.89米,以端州石刻成。石碑正面碑额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刻制时间为民国八年(1919年),监修人为林森,书丹者为汪兆铭。碑文中详列了72位烈士的姓名和籍贯,排在第一位的是来自福建闽侯的方声洞,其后还有我们熟知的林觉民。此72人名单分二次刻成。

七十二烈士之碑

七十二烈士姓名籍贯
广东40人:徐佩旒 徐礼明 徐日培 徐广滔 徐临端 徐茂燎 徐松根 徐满凌 徐昭良 徐培添 徐保生 徐廉辉 徐容九 徐进照 徐褶成 徐应安 李炳辉 李晚 李文楷 李文甫 李雁南 陈春 陈潮 陈文褒 陈甫仁 陈福 陈才 罗仲霍 罗坤 庞雄 周华 游寿 江继复 郭继枚 劳培 杜凤书 余东雄 马侣 黄鹤鸣 饶辅廷 张学铨 周增 林修明 曾日全
福建19人:方声洞 冯超骧 罗乃琳 卓秋元 黄忠炳 王灿登 胡应升 林觉民 林西惠 林尹民 林文 刘六符 刘元栋 魏金龙 陈可钧 陈更新 陈与燊 陈清畴 陈发炎
广西7人:韦树模 韦荣初 韦统淮 韦统铃 李德山 林盛初 韦云卿
安徽3人:程良 宋玉琳 石德宽
四川3人:秦炳 喻培伦 饶国梁

林觉民留有著名的《与妻书》,而方声洞的《禀父书》同样催人泪下。

方声洞《禀父书》
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此为儿最後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者,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虐我汉人,无所不至。迄於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已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 外之观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於外人,然後始大快於其心。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於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儿蓄此志已久,只以时机未至,故隐忍末发。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於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廿有六岁矣,对於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得不於死中求生也。儿今日竭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谓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於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於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後,切不可过於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
兹附上致颖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稍轻儿不孝之罪。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於地下。旭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报仇也。临书不胜企祷之至。敬请万福钧安。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於广州。
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姊妹、诸嫂、诸侄儿女、诸亲戚统此告别。

石碑上最开始的名单只有56人,三年多以后又查得16人,始得72人名单。民国十二年(1923年)九月胡汉民刻石记其事。

番禺胡汉民补记

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月,因再次查到13位烈士的名字,胡汉民在黄花岗立了一块“第二碑”,石碑背面碑额为“补书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革命烈士碑”,碑文内补录了再次查到的13位烈士的名字。至此,黄花岗起义牺牲烈士的名单增加到85位。后来又发现了一位烈士的姓名–李祖恩,于是1934年建造记功碑时,名单便是86人。

碑记亭的对面还有一通卧碑,正面碑额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记》,刻制时间为民国八年(1919年)十二月,撰文者是邹鲁,书丹者为胡毅,为民国八年的“第一碑”做了说明。胡毅为番禺人,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曾在广东都督府、广州大元帅府任职,以书法见长。

烈士碑记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碑记》
(大埔邹鲁 撰 番禺胡毅 书)

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党人死事者,其数不可稽。事后潘君达微收党人尸得七十二,合葬之于黄花冈。由是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称。潘君亦党人,自以未名捕;乃于危疑震憾之际,毅然出收死友之骨,可谓难矣。其明年,为中华民国元年,胡君汉民,陈君炯明相继任广东都督,议就当日合葬处修葺而整饰之。省议会通过经费十万圆。二年乱作,遂不果。七年秋,滇君师长君声涛始募修故墓,规模粗具。参议员议长林君森复募建碑亭及记功坊,俾不致湮没于后世。然欲奉当日死事者姓名籍贯一一勒之于碑;事乃至难。盖举事之际务慎密,凡姓名籍贯,同事者非素识不能知,具亦不愿知之。故今日同事未死者,其所能举,亦惟素识者而已。夫死事者既不止七十二人,即此七十二人亦不能尽举其姓名籍贯,可不痛欤!鲁与朱君大符,皆同事之未死者也。相与征集事实,胪所得死事者之姓名籍贯。林君森更约当日未死同事之在粤者胡君毅、何君克夫、吴君永珊、徐君维扬等,以确为之证,计得五十有六人。其中有姓名而无籍贯者,尚有三人。先行勒之于碑,而留空白,以俟续有所知,得以补勒焉。颜曰“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碑”。盖埋骨者固七十二人,今日虽有所阙,固望他日能补而足之也。夫马革裹尸,党人之志。埋骨已非所期,遑论留名。今之为此,徒以为后人流连凭吊之资,于死事者固无与也。呜呼!此役所丧失者,不特吾党之精锐而已,盖合国中之俊良以为一炬。其物质之牺牲不可为不大,然精神所激发,使天下皆了然于党人之志节操行,与革命之不可以已。故不逾年而中华民国遂以告成,则其关系宁不重欤!然念国难之无穷,贤才之易尽,执笔作记,又不胜后死之感也。
中华民国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其他烈士墓

除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还葬有很多其他烈士,他们大多是经过孙中山特许的。比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陆军上将邓仲元,被孙中山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等,他们都是为了争取民主自由而牺牲的英雄。

当然还有很多是建国以后,迁建于此的。比如越南烈士范鸿泰墓,潘达微墓等。

地界碑

在主墓道中段西侧,靠近两院院长手植树的不远处,可见一座六角小亭,亭内立有一块石碑,碑高1.0米、宽0.75米,即“地界碑”。该碑竖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二月,碑文为由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大本营军政部和广东省政府联合发布的公告,联署人为大本营军政部部长程潜和广东省省长廖仲恺。

公告明确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的四至范围,并要求陵园范围内的所有民间旧坟限期迁出,同时做出了“嗣后无论何项有功之人,其遗骨概不得附葬”的规定。有观点认为此项规定在后来并未得到严格执行,而潘达微先生恰恰是因为这条规定被挡在了黄花岗之外。但是简单查阅发现,民国时期葬在黄花岗陵园的烈士大部分都是经过孙中山先生特许的。

地界碑

潘达微墓

民国十八年(1929年),潘达微病逝于广州,终年48岁。临终前留下遗愿:希望陪葬于黄花岗长伴七十二烈士。然广东革命纪念会议认为“附葬碍难照办”,只准葬于旧模范监狱附近(今沙河顶附近)。

1951年8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将潘达微先生骸骨移葬七十二烈士墓的左侧。其墓后是孙中山手植4棵松树的地方。

潘达微先生之墓

冯如墓

冯如,恩平人,中国第一个飞行家。1909年9月22日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飞机,在美国奥克兰试飞,揭开了中国航空史上的第一页。但冯如不幸于1912年8月25,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失事身亡。

冯如遗体葬于黄花岗,应该是孙中山特许的。墓前有“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石碑,后为孙中山以少将阵亡例抚恤冯如家属及将其事迹宣付国史馆的命令石碑。

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

叶少毅墓

叶少毅(1895-1919),广东台山人。民国八年(1919年),叶少毅作为援闽粤军飞行员在漳州上空侦察敌情,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叶少毅墓建于民国八年,墓的的立石者为时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

叶少毅墓,陈炯明立石

邓仲元墓

邓铿,字仲元。生于1886年,曾参加黄花岗起义。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不久,返回广东,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活动。1917年,广东革命军成立,担任参谋长。次年,与陈炯明率军援闽。1920年,率军返回广东,驱逐桂系军阀,恢复军政府,并兼任第一师师长。1922年,北伐时在后方负责筹划饷械。3月21日傍晚,在广州大沙头广九火车站遭暗杀,时年36岁。

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葬于黄花岗,并亲书墓碣,石碑高4米。

孙中山题写的邓仲元先生墓

邓仲元墓在烈士陵园占地很大,说明其地位显赫。整个墓园有墓道门楼,墓门后有约400平方米的祭场。墓冢上建有一仿西式古典风格的亭子,亭中央竖有孙中山题书的“邓仲元先生之墓”墓碑。墓亭后是柱式纪念性建筑的墓表,高约15米,柱身有凹槽,柱座四面镶有青石,镌刻胡汉民撰、陈融书的《陆军上将邓仲元墓表》。

邓仲元墓表

原置广九车站门前邓仲元被刺牺牲处的铜像

邓仲元墓左侧有新中国政府为其夫人李顺春修建的墓。廖承志题写墓碑。

邓仲元夫人李顺春女士墓

邓仲元墓道旁厢房门上悬挂有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的标牌

梁国一墓

梁国一(1892–1923),越南归侨,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东征,升任团长,牺牲后葬于广州黄花岗。孙中山亲书碑文“梁国一先生之墓”,并颁发大元帅令,追赠梁国一为陆军少将。

梁国一先生之墓

梁国一先生墓道

杨仙逸墓、谢铁良墓、苏从山墓

杨仙逸(1891-1923),广东中山县人,被孙中山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民国十二年(1923年)9月,随孙中山出师讨伐陈炯明。20日,与海军鱼雷局局长谢铁良、长洲要塞司令苏从山往博罗梅湖白沙堆检阅水雷时,因水雷爆炸,三人同时遇难。孙中山下令追赠杨仙逸三人均为陆军中将。

杨仙逸先生墓

大元帅令

谢铁良先生之墓

苏从山先生之墓

韦德墓

韦德(1900-1925),革命党人,民国十四年(1925年)枪杀陈炯明前线总指挥洪兆麟后,自杀就义,葬于黄花岗。

韦德烈士之墓

金国治墓

金国治(1883-1917),沅陵县人。1917年任潮梅军第一支队长兼前敌司令,受命讨伐莫擎宇,遭桂军拘禁杀害,民国九年(1920年)经孙中山特许移葬黄花岗。

金国治之墓

王昌墓

王昌(1886-1918),革命志士。民国七年(1918年)在加拿大枪杀段祺瑞政府众议院议长汤化龙后,自杀就义。民国十二年(1923年),孙中山派人把王昌的遗骨送回广州,以党礼葬之于黄花岗,以为表旌,王昌为国民党党葬第一人。

王昌烈士墓

在整个黄花岗陵园,王昌墓的规格很高,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汪兆铭题“烈士王昌之墓”墓碑,也许汪会感慨与其有相同经历。

汪兆铭题“烈士王昌之墓”墓碑

比较有意思的是,墓碑上的“汪兆铭”三字明显进行过修补,这种情况在整个墓园很常见。除了“汪兆铭”,还有“林森”,“邹鲁”,“胡汉民”等,甚至“中华民国”,“革命”等词都曾经被修补过,好在现在都恢复了原样。

范鸿泰墓

范鸿泰(1892—1924年),越南义安省北圻人,越南志士。早年加入越南光复团、义烈团,投身越南民族解放事业。1924年6月18日,法国派到越南的总督麦林抵达广州访问,6月19日晚法国驻广州领事在沙面维多利亚酒店为麦林接风。范鸿泰从窗口向内投掷炸弹暗杀麦林未果,投江自杀。其遗骸原葬于先烈路下二望岗,墓向西南越南方向。1958年因扩建公路需要,墓由广州市人民委员会迁葬于黄花岗。

范鸿泰墓

范鸿泰烈士墓记

虽然也是革命志士,同样也是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个人觉得范鸿泰墓迁葬到黄花岗陵园还是不太合适。也许有此担忧,1958年迁葬时的碑刻说明特意指出此处是太和岗,避免了尴尬。(太和岗与黄花岗邻近)

范鸿泰墓迁葬说明刻石

史坚如墓

史坚如(1879-1900),原名久纬,广东番禺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加入兴中会,从事革命活动。次年10月28日,他挖地道用炸药谋炸巡抚衙门及巡抚德寿未遂,后被捕。11月9日壮烈就义。时年21岁。孙中山先生称赞其为“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二个健将”。

史坚如像

史坚如墓原址在先烈路青菜岗,民国二年(1913年)建成,1978年因建设需要,迁葬至黄花岗陵园。现墓园由门楼、史坚如像组成。门楼为西洋造型,门楼正中嵌石额,上刻“史坚如先生祠”,上款为“民国二年”,落款“胡汉民题”。

史坚如墓门楼

史坚如像下的题刻

除了主墓道,早年间黄花岗烈士陵园里还修建了一条西南向东北的墓道(早期的墓道,等民国二十五年正门牌坊修好,这里就成辅路了),从墓园的另一个门–红铁门可以到达革命烈士墓区,据说是为了方便达官要人能乘车抵达祭扫。

这条路从主墓道中间的默桥默池穿过,与主墓道交叉成 X 型。

(初建墓道时,受限于财力及地理条件,无法实现墓道正对墓冢的格局。–张莎玮硕士论文《广州陵园研究》)

红铁门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红铁门,与人民公园大门相仿,都是以方形石立柱加弧形铁拱券门楣及相配的通花大铁门所构成。区别在于人民公园大门牌坊的石立柱是纯巴洛克式的,而黄花岗墓园的红铁门石牌坊则加进了诸如“中国结”、“金钱”、“仙鹤松树”等许多中国文化符号。

红铁门

这个石立柱顶部的1小2大三个孔,可能是用来插旗杆的。

红铁门石立柱顶部特写

红铁门石立柱

红铁门石立柱

碑廊

从红铁门进来,首先看见的是早年间(1912-1926年)后世为纪念缅怀黄花岗死难烈士所立的碑,有个人的也有团体的。

黄花岗碑廊

时间不过百年,很多碑文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余音不绝,所以特意给每块碑一个特写。

辛亥革命家刘大同《九哭黄花岗》。

九哭黄花岗

刘大同(1865-1952),山东省人,同盟会员,革命家。当年有“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大同”之称。

“黄花岗上黄花开,黄花白骨共一堆。有我招魂魂其来,凄风吹上越王台……”这是1918年春,刘大同南下广州时写的长诗《九哭黄花岗》。1919年4月29日,刘大同又来到黄花岗吊唁。1920年6月立碑于黄花岗。碑刻末尾记载:“余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自辛亥迄今凡九次。”

九哭黄花岗

“竹坡罗斌偕男鞠躬”,普通民众的“崇拜英雄”。

普通民众的“崇拜英雄”

民国十一年(1922年)福建罢工海员的此心此志。

此心此志

民国六年(1917年)刘子遗的碧血黄花。

碧血黄花

民国元年(1912年)北江同志先锋队给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广东花县籍烈士立的石碑。一共十八个名字,称花县十八烈士。

花县籍烈士碑记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广东海军协会刻石–凭吊忠魂。

广东海军协会凭吊忠魂

民国十年(1921年)十月第七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石刻–精神不死。

精神不死

民国十一年(1922年)潮州海员的自由之魂刻碑。

自由之魂

民国元年(1912年)广仁善堂的所立石碑。

七十二烈士千古

民国九年(1920年)五月全国报界联合会第二次大会同仁所立的自由不死。

自由不死

民国十五年(1926年)广东各界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大会所立的虽死犹生。

虽死犹生

喻培伦衣冠冢

喻培伦(1886~1911年),四川内江人。留学日本时,在东京加入同盟会。钻研化学并研制炸弹,不慎致一臂残废。与汪兆铭在汉口谋炸清直隶总督端方未成。与汪兆铭、黄复生等于北京什刹海金水桥,谋炸清摄政王载沣,被发觉后,复走日本。

1911年他参加广州三·二九起义,炸破两广督署后墙,攻入督署,再攻督练公所,一路奋勇当先,后因受伤为清军所俘,壮烈牺牲。为丛葬于黄花岗的七十二烈士之一。1912年2月由南京政府追赠为大将军。

喻培伦衣冠冢位于碑廊尽头。冢作方柱形,攒尖顶,如小亭状。有花岗石墓表4石,每石宽75厘米、高143厘米,分别置于方柱的四面。每石字8行,行16字,隶书。墓表为民国八年(1919年)由喻培伦烈士胞弟培棣立石,杨庶堪撰文,但懋辛书碑,简介烈士生平。

喻培伦衣冠冢

龙柱

国民党安南(越南)党部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献造,在碑廊尽头,一对两只,分设于道路两侧。龙柱用著名的连州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这对龙柱体现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

龙柱

柱底的鲤鱼跃龙门形象

西亭

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断檐升箭口”式样的三间单檐歇山顶长亭,将常见于闽南、台湾、广东梅州等地的特色建筑融于一体,这样的屋顶式样丰富了建筑的外观,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趣味,极具建筑艺术之美。

“断檐升箭口”,屋顶中间升起,使檐部断开,檐口线高低错开,强化了屋顶形式尊卑,也增添了视觉美感。

西亭

黄花亭

同样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为前来拜祭烈士的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

黄花亭

亭亭黄花,离离风骨。

黄花亭亭顶

四方池

在地界碑北有一座方池,为七十二烈士墓庐塘基。这座方池建造于民国十年(1921年),是由国民党菲律宾第一支部、第二支部捐资营造的。方池呈长方形,周边围以中国传统样式的石雕栏杆,池中心的水法则是典型的西洋样式,水法基座正面镌有“驻菲律滨埠中国国民党第一支部第二支部敬献”字样。

墓庐塘基

觉民路

2018年9月30日(国家烈士纪念日),园方将四方池、西亭附近的原有园道命名为“觉民路”,表达对林觉民烈士的缅怀。

觉民路

1911年4月24日晚,林觉民挑灯写下著名的《与妻书》,留给已有身孕的妻子陈意映,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3天后参加黄花岗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妻子陈意映因为悲痛而早产,两年后抑郁而终,追随丈夫林觉民而去了。)

林觉民《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至今还记得陈可辛电影《十月围城》里的一个情景,谢霆锋扮演的车夫说闭上眼看见的是爱人的笑脸,而少爷为革命甘愿牺牲,说闭上眼看到的是中国的明天。

一片春云凝紫气,几番秋雨忆黄花。烈士千古!


补记。

最近从网上得到一张旧照片,照片的确切来源很难查清楚了。看内容,应该是19世纪20-30年代的黄花岗烈士陵园。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竣工的正门牌坊还没有出现在照片里。

19世纪20年代的黄花岗烈士陵园

照片里能看见七十二烈士墓,纪功坊。墓道还只有今天的一半距离,没有墨池默桥,正门牌坊。东边能看见规模很大的邓仲元墓园,邓仲元墓的牌楼,八角楼显示得很清晰。

西边能看见黄花亭,地界碑亭,四方池,西亭。墓园前后都是农田。说明那时,这里还很偏僻。

综上,这张照片反映的应该是1926年(西亭,黄花亭此年建成)以后,1933年(230米长的主墓道是此年完工)以前某个时间点的黄花岗烈士陵园。

佛山祖庙 陈家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