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家济阳堂江姓的一点考证研究

(此文最后更新于2023年12月13日。)


很多年前开始关注我的姓氏的起源以及家谱之类的资料,偶然间发现了有人发布在新浪博客上的一份江氏族谱,刚好就是我这一脉的,于是把相关的信息摘抄转载到了我的这个博客网站上。(见《济阳堂江氏族谱》《济阳堂江氏族谱》家法,祠规

济阳堂江氏族谱中的祠规

后来因为网站迁移等种种原因,当时发布的图片等信息缺失了,而原来发布江氏族谱信息的新浪博主把原文都隐藏了,我也试着与博主取得联系,想获取更多信息,未果。

于是想着自己重新收集整理发布下关于江氏族谱的信息,同时加上一些自己考证的有用信息。

江氏起源

江姓,中华古老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等。

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姬姓,高阳氏,一名乾荒,又曰干荒,黄帝之孙。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

颛顼的裔孙伯益,伯益幼子元仲在商末周初受封建立江国。(江元仲,名恩成,字元[玄?]仲,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启为大理,公元前1101年受封于江邑,建立了江国。都城位于今河南正阳县江国故城。)公元前623年,江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流落各地,为纪念故国,国人以江为姓。后世尊江元仲为江姓的得姓始祖。

(上面世系时间明显存在1000多年的空白,姑且从之)

江姓发源在河南正阳,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姓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现在的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到陈留圉县(现在的的河南杞县于镇),后来又迁到济阳考城(现在的河南兰考)。在此发展成为名门巨族,所以江姓多用“济阳”,“淮阳”作为郡号。

江氏字辈

西晋永嘉乱离,因北方战乱,江姓族人大规模南迁进入江浙地区,江姓的发展重心开始由北方向江南转移。因此,南方江姓后裔多认定自己的祖根在济阳郡,并把“济阳”作为自己的专用堂号,沿用至今。

从济阳江氏起源至今,如从颛帝为第一代始祖算起,到现在已经历了130多代(我是传字辈,到我这辈刚好130代,下面详叙),以公元前近2000年为前70世,公元元年至今2000多年为后60世。

公元前的70世世系不祥,大致经历了颛帝—>伯益—>仲(舜)贞(47世,春秋时期)—>江玄(60世)—>江革(71世,东汉,约公元36年–100年。《后汉书》有传,卷三十九江革传)—>江淹(南北朝文学家,江革后16世,公元444年-505年)—>江韶(江淹五世孙,生于约公元570年后,隋末迁居旌德),以上公元元年后20世无辈份。

回到我这一脉江氏的世系辈分。据前面提到的《济阳堂江氏族谱》(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记载,我们这一脉的始迁祖为江文珠公,原籍江西饶州府(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县),大明万历年间武举任湖南澧州守备,征戎有功,诏封昭武将军。原本以为可以查查大明万历前后的武举名录,希望可以找到文珠公的名字,但是无果。

三修江氏家乘

文珠公明天启二年(1622)致仕,迁枝江桥梁寺。“公昆仲有四,文宣公系万历时翰林(可以查查万历时的科举名录),以侍郎宦游粤东,遂入籍广州。文珍公居洋津,后裔莫考。文忠公于万历初年贸迁于楚,居茶园寺(刹园寺)。”文忠公应该就是我这一脉的始迁祖了,我老家现在的名字还叫茶园寺。关于枝江桥梁寺,茶园寺地名我做了些研究,后面面详细说明。

根据网上的资料(来源不明,待考证,存疑!),我这一脉齐阳江氏的世序字辈是这样的:

起(八世祖)123、之124、维125、德126、义127、光128、大129、传(16世)130、家131、名132、本133、立134、定135、延136、秀137、学138、成139、世140、代141、荣142、昌143、茂144、昭145、华146、国147、先148、绪149、绍150、汉151、兴152、诗153、书154、著155、万156、载157、千158、秋159、启160、人161、文162、继163、孝164、秉165、忠166、良167、弘168、泽169、显170、昆171、仑172。

简略叙述如下:

(起之维德义,光大传家名;本立定延秀,学成世代荣;昌茂昭华国,先绪绍汉兴;诗书著万载,千秋启人文。继孝秉忠良,弘泽显昆仑。)

族谱修撰情况

始祖(116?,八世文珠公。1622年致仕)—>七世永(1790年,创修谱)—>八世起(1828年,道光八年刹园寺造修祖堂碑记。1860年,继修谱)—>十世维(民国十九年桥梁寺重修祖祠序,1930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三修谱)。

详细可见前面提到的文章:《济阳堂江氏族谱》《济阳堂江氏族谱》家法,祠规

桥梁寺,茶园寺地名考

前述《济阳堂江氏族谱》中提到始迁祖文珠公落籍在枝江桥梁寺,文忠公在茶园寺。不同时期族谱文字中,桥梁寺三字始终没变化。在《道光八年刹园寺造修祖堂碑记》一文中茶园寺写作刹园寺。

比较奇怪的是,我查找了《枝江县志》,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1949年,1952年县域地图及相关区域介绍中均找不到一个叫桥梁寺(桥梁)的地方,不过以寺命名的地名很多。这说明桥梁寺的地名可能在1866年前后被改了?但是作于1930年的《民国十九年桥梁寺重修祖祠序》一文分明还写着桥梁寺,和解?姑且存疑!

另一个发现是在上述地理区位图中发现了我的老家茶园寺之前一直是属于枝江的。1955年-1962年枝江市曾短暂的并入过宜都市,而后1963年枝江又重新独立出来,而我老家所在的茶园寺没有重新回归枝江,从此就一直属于宜都市了。难怪我在清康熙36年(1697年)和同治5年(1866年)版《宜都县志》中都不曾找到茶园寺,或者刹园寺的相关地名。而在相应的《枝江县志》中却有收获。

根据清同治5年(1866年)枝江地域图,当时我老家所在地名为刹园寺。

同治五年(1866年)枝江地域图显示刹园寺

1949年地域图显示,名称改为了茶园寺,隶属于茶园区,估计应该是盛产茶叶的缘故,同时刹园,茶园读音也相似。

1949年地域图显示茶园寺

现在为了简便,直接改叫茶元寺了。


参考资料:

  1. 《济阳堂江氏族谱》
  2. 《济阳堂江氏族谱》家法,祠规
  3. 枝江县志.同治五年刊本
  4. 宜都县志.同治五年刻本
  5. 宜都县志.康熙36年刻本
  6. 枝江县志.1990年10月
  7. 百度百科:颛顼
  8. 百度百科:济阳堂
  9. 百度百科:江姓
  10. 百度百科:江国
  11. 维基百科:江姓
关于科学上网方法的一些记录 刘禹锡与玄都观,桃树及种桃道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