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大良清晖园

粤中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位于佛山顺德大良华盖里,原址为明末(明天启前后)状元黄士俊的宅邸祠堂,作为园林开始营建于清嘉庆年间,衰落于抗日战争前期,历经当地豪族碧鉴海龙氏5代人200多年的经营,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浓缩了时代的背影。

新中国成立后,清晖园经历1959年及90年代末两次重建,规模扩大,终有如今面貌。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晖园--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的清晖园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域,占地大约33亩(2.2万平方米)。而中部区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旧清晖园所在,北部和南部区域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忝建的,因而粤中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是仅就旧园区而言的。至于上面提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头,自然应该只是包含中部旧园区,刚建不久的何来历史文物保护一说。

清晖园导览地图

清晖园标识

清晖园标识

在游览清晖园之前,有必要把清晖园的历史,演变弄清楚,前面说过整个清晖园2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浓缩了时代的背影。这历史已然成了清晖园园林文化的一部分。

400多年前的清晖园所处,为顺德南郊,三面环山,是山水形胜之地。明天启元年前后(约1621年),状元黄士俊在此处建有黄家祠,天章阁和灵阿之阁以及花园等。

黄士俊(1570-1661年),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状元,也是乡试第一(解元),可惜不是会试第一(会元),否则就是三元及第了。黄士俊一生历经七朝,万历,天启,崇祯,弘光,隆武,邵武,永历。最后有降清的经历(虽后复叛),历史评价不是很高。王夫之说:“顺德黄阁老士俊,四十年状元宰相,粤东陷,荏苒投款。及李成栋反正,复徼入纶扉,思以盖愆。票拟为台省所持,不能安位,乃叹曰:‘学生亦无他不是处,但少一死字。诸君何相苦乃尔!’不知少此一字,更无是不是也。”计六奇也认为“他人不寿为不幸,而士俊又以多寿为不幸也。”

据统计,唐至清,岭南地区一共出现了9位状元,其中有5位来自佛山,再其中有3位在顺德。黄士俊是其中官位最为显赫的一个,历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柱国,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等。最后谥文裕。

黄士俊之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此处地块被清乾隆年间大良进士龙应时(1716-1800年,乾隆辛未(1751年)科进士)购得。龙应时为当地龙氏豪族,碧鉴海支系21世,家境殷实。

龙应时之后,此地一分为三,分给诸子。北边可能归龙廷栋或者龙廷模继承,其后其孙龙笙陔建有楚芗园(龙笙陔,字楚芗)。南边归四子龙廷梓,龙廷梓的儿子龙元僖,官至太常寺卿,此处后被称为龙太常花园。民国时(约1926年)龙太常花园被出售给养蚕的商人,挂有“广大”招牌,因此又称广大园。而中间位置归龙廷槐(1749-1827年),建有园林,此即为清晖园旧园。1959年重建时,将三园合一(当然除清晖旧园外,其他两园内的建筑,陈设基本都是新建的),统称清晖园。

之所以命名为清晖,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龙廷槐建园的目的是为奉养年迈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将春晖化用为清晖,颇不得解,为何不直接叫春晖园。

另一个更可靠的解释则是,来源于谢灵运的诗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水木清华,优美的环境令人愉悦。

龙廷槐之后,其子龙元任(1778-1835年),其孙龙景灿,曾孙龙令宪续建清晖园,五代人将近200年,直至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最后一任园主人龙令宪去世,其后日寇入侵,龙氏家族避居海外,清晖园人去楼空,草木凋零。2011年11月,龙氏后人代表向政府捐献了清晖园的地契,房契。

清晖旧园

清晖园旧园鸟瞰图--来源《广东民居》

龙应时买下黄家产业时,应该没有给院落改名,仍叫天章阁,龙自己的诗集就叫《天章阁诗抄》。附近还新建有日后称为东园的后花园。

在龙氏家族后人口中,清晖园多称南园(整体方位,处于顺德南郊),东园(西边是龙家正宅,由西边入园),故园。比较可喜的是清晖园位于西南边曾经的正门仍得以保留至今,门上有嘉庆年间江苏籍书法家李兆洛书写的“清晖园”三字。

作为第二代园主人,龙廷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历赞善,监察御史,入值上书房等。与和珅,王杰,纪晓岚等同朝为官,还曾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在文官中有一定的地位。嘉庆五年(1800年)丁忧回乡,为父守孝。归乡之初,应巡抚,总督之邀,出任广州越华书院讲习,大约两年。丁忧期满后,龙廷槐未再起复,从此一直生活在故乡,直至道光七年(1827年)去世。

龙廷槐于嘉庆十年(1805年)建小方园(清晖园前身),第二年,其子龙元任改扩建(可能只是参与了,主要还是龙廷槐主导的),称“清晖园”,后龙元任请江苏武进人,书法家李兆洛书写“清晖园”三字于正门上方。有资料说龙李二人是同年,不确。二人可能早已相识,李兆洛是嘉庆十年进士,龙元任则要到嘉庆二十二年才进士及第。

龙元任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赴京应试,但是屡试不中,于是一直留在京师,直至近10年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终于得中。在京为官10年后,道光七年(1827年)父亲龙廷槐去世,龙元任回乡丁忧,从此不曾离开故乡,于道光十七年(1837)去世,又是10年。所以龙元任的诗文中常有“十年”之语。

清晖园古旧西门

李兆洛书清晖园三字

步入园内,目光所及,皆为一方形荷花池,约莫2-3亩(清晖旧园占地约5.1亩,荷花方池约占四分之一)。整个清晖园,荷花方池是焦点。据说龙家人还曾在此方池里种植水稻,那真是农家乐了。

荷花方池

此时已是九月,刚过了花期,开始凋零,没了莲叶何田田的感觉。

荷花方池

岭南园林水池多为规整的方形,北方及江南园林多曲岸,呈现自然状态,这可能与岭南园林大多面积狭小有关。

如今清晖园满池的荷叶似乎有点杂乱无章,致令有水等于无水之叹了。据说古代园林,为控制荷叶生长,不致满池滋生蔓延。一种方法是将莲池分为两个部分,种植藕的部分水池地基挖得更深一些,另一种办法是在池底放置水缸栽莲。如此控制莲藕生长,还是很妙的。

整个清晖园建筑,景点均围绕荷花方池分布,北低南高,西疏东密。前面提到在明清及以前,此地北西东三面环山,南边高地可以俯瞰远山,实为借景之举,远山近水,山水形胜。龙家住宅区在西边,从西边入园后,越往东,越清幽雅静,书斋庐轩等布置在东边,适合静养休憩。

龙元任《即景》
十亩方塘水,春来绿上衣。
观鱼凭竹槛,放鸭坐苔矶。
楼外山三面,山山不断青。
帆声落前浦,鸟语出疏棂。

岭南园林中多设有厅堂,作为会客,家族集会欢庆的重要场所,比如可园的可堂,余荫山房的深柳堂,梁园的群星草堂。清晖园似乎没有这样一处建筑,可能更侧重赏游功能。

荷花方池中心位置的澄漪亭是焦点中的焦点。移山水于园中,尽赏曲径荷风。龙家人在此避暑,垂钓,充满生活的趣味。赏荷塘月色,水木清华,如此算是给“清晖”点题了。

澄漪亭

澄漪亭

澄漪亭

澄漪亭

1965年,一代文豪郭沫若故地重游(1940年前后郭沫若曾经香港来过清晖园),赏游清晖园,欣然写诗:

弹指经过廿五年,人来重到凤凰园。
蔷薇馥郁红逾火,芒果茏葱碧入天。
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
缘何篁竹犹垂泪?为喜乾坤已转旋。

其中“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句生动再现了顺德水乡的特点以及富庶,日后成为顺德宣传文案的源泉。

如今这首诗悬挂在澄漪亭内壁墙壁上(真迹据说已失)。

澄漪亭内郭沫若诗

过澄漪亭往前,荷花方池转角处有碧溪草堂,为园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这里早先应该是龙氏供母之处,可能老人西去之后才定名 “草堂”。门窗上有著名的《百寿图》,即镌刻有近百个寿字(实际96个)。清晖园后来接待邓小平,薄一波,何香凝等来访均在此处,上述郭沫若题诗也写于此处。

碧溪草堂房间比较小,古人认为房子小才能聚气,人气越高可令长寿。

碧溪草堂

拍摄的碧溪草堂照片是在太差(ISO及增益没注意),从清晖园官网上找到一张不错的,增补在此处。

碧溪草堂

六角亭

六角亭

与碧溪草堂相对,荷花方池另一转角处,有一二层船厅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岭南园林中,多在水岸设有作为重要观景点的船厅。可惜现在此处大部分区域正屏蔽维护施工中。据说船厅二楼为专供园内女眷生活起居,因而被称为小姐楼。小姐楼旁还有丫鬟楼相伴。

这个区域是整个清晖园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方,除了在围蔽维修中的小姐楼,丫鬟楼,还有惜阴书屋及真砚斋等建筑。惜阴书屋与真砚斋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倒L形(Г),惜阴书屋门开向西边,真砚斋向南边。惜阴书屋应该是园内晚辈读书求学之所,而真砚斋则是园主人的书斋。

“真砚斋”横匾原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题,日久损毁后,现由今人重题。何绍基(1799-1873年),晚晴诗人,画家,书法家。道光十五年(1835年),何绍基夺得乡试第一,中湖南解元。看何绍基的年表,其于道光六年(1826年),举家移居京师。可能因此与龙元任有些交集。其父何凌汉为嘉庆十年进士,探花,与前述题写清晖园园名的李兆洛是同年。另外何绍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可能在此期间,龙家人请其题写了横匾。

今人题写的“真砚斋”横匾

面南的真砚斋

惜阴书屋

惜阴书屋

据说站在船厅二楼往下看,绿树掩映下的惜阴书屋及真砚斋屋顶若隐若现,仿佛置身绿云深处。因而在船厅与惜阴书屋连接的回廊中间某个位置,悬挂有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所题“绿云深处”匾额。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年),为清朝著名书法家,“乾隆四家”之一,看履历时间,清晖园第二代园主人龙廷槐大约与成亲王有旧。

荷花方池为清晖园的第一处建筑群落,建筑稀疏,视野开阔。船厅,惜阴书屋及真砚斋为第二处院落,布局开始紧凑。往东,建筑布局越发密集,最东边为第三处院落,主要有笔生花馆,小蓬瀛,归寄庐及木楼等建筑,属于居住区,适合修养。第二,第三院落之间有竹苑连接,曲径通幽处。

清晖园导览地图

竹苑

笔生花馆,自然是妙笔生花的意思,看名字,起初以为这也是读书之处,大约龙家子女众多,需要多间书塾。但看资料介绍,笔生花馆是作为客房使用的,考虑整个清晖园的布局,这种意见恐怕是正确的。只是为何将居室命名为笔生花馆,似乎不是太恰当。

笔生花馆

笔生花馆前,东西相对是另外两处客房,房屋构造布局完全相同。西边是归寄庐,东边是小蓬瀛。

小蓬瀛

宋湘“小蓬瀛”匾额

“小蓬瀛”匾额由被嘉庆帝称为岭南第一才子的宋湘所题(题名之旁还加盖有“解元”印)。“蓬瀛”特指古代神话传说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园林建造追求古意,一定要有“一池三山”,这是从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一直流传下来的模式。前面有了荷花方池,这里再添上“蓬瀛”。

宋湘(1757-1827年),广东嘉应州人(今广东梅州梅县)。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乡试中解元,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及第。旋即父亲亡故,宋湘为父守丧,滞留嘉应。嘉庆六年(1801年),宋湘应惠州知府邀请,出任惠州丰湖书院首任院长,并为书院正门题额,还撰书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两年后,又应广州知府延请,回到少时学习的省城粤秀书院出任院长。至嘉庆九年(1804年)冬,宋湘辞去教席北上赴京。可能是在粤秀书院期间,宋湘结识此时丁忧在家,出任广州越华书院讲习的龙廷槐。越华书院与粤秀书院同为清代广州四大书院(另外两大书院是羊城书院,应元书院),两书院近在咫尺。宋有可能到离省城不远的顺德清晖园做客,题写了“小蓬瀛”匾额。

为清晖园题写过匾额的何绍基,宋湘均为解元,下面还有探花,即题写“归寄庐”匾额的李文田。

李文田题写的“归寄庐”匾额

归寄庐

归寄庐

李文田是清晖园第五位园主,亦即最后一任园主龙令宪(1868-1938年)的岳父。李文田前半生颇富有传奇色彩。

李文田(1834-1895年),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李文田自幼随在佛山经商的父亲生活,父亲去世后,流落街头。佛山梁园主人梁九图见其气度不凡,收留他做自己的书童,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岭南两大名园经李文田联系在了一起)。18岁参加县试,名列第一。咸丰六年(1856年)乡试中举,咸丰九年(1859年)中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

除了“归寄庐”匾额,清晖园多处还留有李文田的墨宝。作为清晖园主人的岳丈,想必其是经常到园子里小住的。

清晖园最东边的院落是主人居住的一栋二层小楼–木楼,僻静幽深。木楼坐东朝西,前面是满园花木,没有其他建筑遮挡。比较可惜二楼封闭了,据说登上二楼,满园花木,均能纳入眼底,尽享自然之气。从导游图上看,甚或能看见最西边的澄漪亭。

木楼

木楼侧面

清晖园内环境清幽,水木清华,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园内树木植物繁多,林木不仅存活时间久,而且数量多,种类多。

清晖园内植物总览

木楼前的灯笼花

灯笼花

清晖旧园不注重屋顶的装饰,出檐不大,檐角也不上翘,楼榭古朴雅致。水木清华,楼榭雅致。状元故址,进士宅第,五世传承。同时留有多位名人,解元,探花墨宝。清晖园不愧是自然,历史,人文融合的一代岭南名园。

龙令宪《清晖园》
我园清晖,在城南隅。
有馆有池,八九亩余。
中植嘉木,千百为株。
色花声鸟,四叙周如。
以鸣我琴,以读我书。
畦蔬初熟,厨酿盈壺。
兴来不浅,弄翰执瓠。
抗古慕哲,风于唐虞。

清晖新园

清晖旧园约5.1亩,新中国后三园合并扩建到现在33亩(2.2万平方米)规模。新园整体而论,比较杂乱,没有章法(所以有关古代园林艺术的著作,均仅指清晖旧园而论)。不过据现在33亩的规模总结出园中有园的特点来(清晖旧园的特点也被归纳为园中有园,即上述三个景点院落),倒还是说得过去。

这里罗列些新建的比较有特色的景点建筑(再次强调,这些新建的建筑与原本清晖旧园布局,历史没多大关联)。

状元堂

原名“红蕖书屋”,以纪念顺德地区的4位状元(三位文状元一位武状元)而改名“状元堂”。位于整个景区的最北边。

状元堂

状元堂

悬挂的“清四大家”之一的梁同书(1723-1815年)的“状元堂”三字匾额,不知道怎么得来的。

梁同书题“状元堂”

明朝末年顺德状元黄士俊

进士巾服

状元朝服

一勺亭

状元堂旁的水池边,建有一勺亭。前面提到北边区域是分给龙廷栋或者龙廷模继承的,其孙龙笙陔建有楚芗园。原先差不多同样的位置,即清晖旧园荷花方池西北边,是龙笙陔楚芗园里的一勺亭。当然如今的一勺亭是新建的。

新建时,近代著名岭南学人商承祚题写了“一勺亭”匾额,值得一提的是其父商衍鎏是清朝最后一次科举(1904年)的探花。

“一勺”语出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水石篇,“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文震亨是文徵明曾孙,《长物志》是关于叠山理水园林艺术鉴赏的总结,与同时代的另一本关于园林技术总结的书,计成的《园冶》,刚好能互为补充。《园冶》中也有类似“一勺”的观点。

一勺亭

商承祚题写一勺亭

沐英涧

沐英涧在状元堂西边,完全仿自番禺余荫山房的经典布局,二室一池一廊桥一水榭(五件套),两池馆南北相向而立,中间隔着方池。一条浣红跨绿廊桥横跨方池,交通南北,方池向东边延伸,对着一八面来风的玲珑水榭。整个布局呈十字形分布。

此布局可以看作岭南园林的代表,除了清晖园的沐英涧,据网友统计,至少还有以下地方复制高仿了这一经典布局:

  • 中国园林博物馆按比例复制收录
  • 莫伯治先生设计的北园酒家
  • 广东粤剧博物馆
  • 番禺亚运村粤秀书院
  • 肇庆鼎湖山宝鼎园

虽然是仿建的,但是太过经典,还是值得回味。

沐英涧

沐英涧

沐英涧

沐英涧

沐英涧

凤来峰

沐英涧旁有一用2000多吨山东花岗石堆砌而成的巨型假山,峰高12.8米,名“凤来峰”。这要在宋代,妥妥的“花石纲”啊!顺德之前有山叫“凤山”,形似凤凰而得名,因凤山顺德别称“凤城”。

据说这“凤来峰”是按照古代石谱《风云际会图》堆叠的,有危崖,峭壁,水谷,岩洞,山顶有亭,有瀑布。

凤来峰

凤来峰

峰顶

峰顶

读云轩

读云轩据说是依照佛山梁园“十二石斋”所造,比较可惜的是包括“十二石斋”在内的梁园大部分设施建筑都是近年新建仿建的,历史痕迹几无(也因为如此,目前岭南四大园林仅梁园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西方学者研究认为“十二石斋”应该是古时中国传统庭园的布石形制,可能与佛教有关系。

贾岛有诗“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石头是云的根,所以读云轩其实是读石轩,“读者品也,石乃云根”。

读云轩内

读云轩内景

读云轩内凉亭特写

读云轩内

留芬阁

留芬阁是为纪念黄士俊而建(地处天章阁旧址),4层高度。整个建筑布局显然是模仿自东莞可园邀山阁,阁前同样设有方池养金鱼,有桥,有轩室。与可园建筑,布局何其相似。沐英涧,读云轩与留芬阁的新建仿建,将另外三大岭南名园的经典景点景物搜罗在一起,似乎就能因此夯实自己作为岭南园林代表,“自称”中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地位。

留芬阁

留芬阁

留芬阁

远眺留芬阁

“九狮山”石山

留芬阁旁有用英石堆叠的“九狮山”,即在阁楼一角的池中,用英石堆砌的假山,状如九只狮子。

“九狮山”石山

“九狮山”石山

“九狮山”石山

“九狮山”石山

因为要遵循水不外露,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中一般少见瀑布的设置。清晖园内新建如此多的瀑布,虽然吸引游客,但与园林原本追求的旨趣相去甚远了。(余荫山房景区里新建的瀑布也是,虽然规模大,有气势,吸引游客,但是与私人园林水不外露相去甚远。)

“绿云”假山

留芬阁对面有用火山爆发留下的风化石堆叠的假山,内部留有很多石洞,配之于石钟乳一样的石柱,游客可穿行石洞之间。石洞内外及假山上均覆盖于绿色植物,命名“绿云”,倒也贴切。

绿云假山

绿荫

八角壁裂池

在整个景区南边,有一八角壁裂池,可能是黄士俊时代的物件。整个水池用大小不一的平整的石灰岩砌成,呈八角形。石灰岩表面壁裂纵横交错。

八角壁裂池中的喷泉,裂壁隐约可见

喷嘴

拾遗

状元堂附近

框景

框景

彩色玻璃窗

水柱

框景

一角

特写

特写

特写

特写

亭顶

屋脊

屋檐

屋脊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特区,途经顺德,特意到清晖园游览小坐。某官方性质的出版资料将此比肩古代天子南巡驾临,“苏州的狮子林、沧浪亭,无锡的寄畅园等,都因有康熙,乾隆皇帝南巡驾临而倍觉无上光荣。”岭南园林没有过接待封建帝王的经历,似乎身价地位就不够了。“当年龙家的清晖园,哪怕是在其最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也未曾有过天子驾临的荣幸,最多不过是在园中悬有一二御书牌匾而已。也是在清晖园于人民共和国时代重生、再生之后,这园子才有了接待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光荣历史。”

叹叹!

更换博客logo 东莞可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