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写过–刘禹锡与玄都观,桃树及种桃道士一文,介绍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典故。整理苏轼诗词作品时发现苏公也非常喜欢用这个典故,钟情于刘郎,桃花桃树,种桃道士,玄都观这一个个梗!总结如下:
南乡子
席上劝李公择酒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
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去后栽。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苏轼在赴密州知州任途中经过湖州,参加了李常的洗儿宴,席上劝李常酒,作下此词。李常是时任湖州知州,而上一任知州是孙觉。(词里提到的髯孙指孙觉,短李指李常)
- 李常(1027~1090),字公择,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李常为苏轼至交、诗友,形象“矮胖”(短李)。
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任李常做‘权三司制置条例司’,李常拒绝。三月丙申,孙觉、吕公着、张戬、程颢、李常上疏极言新法,反对‘青苗法’。李常被封还诏书,坐罢职,守本官,落籍为“秘阁校理”。不久右正言孙觉、御史中丞吕公著、赵抃、程颢、张戬、王子韶罢官外放。四月壬午,右正言李常被贬通判滑州。
1074年(神宗熙宁七年),调湖州太守。
- 孙觉(1028~1090),字莘老,江苏高邮人,北宋文学家、词人、进士。是胡瑗、陈襄的学生;是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的好友;是黄庭坚的岳父;是秦观、陆佃、王令的老师。熙宁三年,“右正言孙觉以奉诏反覆贬知广德军”,徙湖州。(苏轼诗文中提到字莘老的人很多。)
阮郎归
苏州席上作。一年三过苏,最后赴密州,时有问“这回来不来”,其色凄然。太守王规父嘉之,令作此词。
一年三度过苏台。清尊长是开。佳人相问苦相猜。这回来下来。
情未尽,老先催。人生真可咍。他年桃李阿谁栽。刘郎双鬓衰。
此词与上一首同时,自杭州调任密州之际,因本年正月、五月曾到过苏州,这次(十月)又到,故云“一年三过苏”。
王规父,名诲,时知苏州。
殢人娇
小王都尉席上赠侍人
满院桃花,尽是刘郎未见。于中更、一枝纤软。仙家日月,笑人间春晚。浓睡起,惊飞乱红千片。
密意难传,羞容易变。平白地、为伊肠断。问君终日,怎安排心眼。须信道,司空自来见惯。
熙宁十年,苏轼从密州改知徐州,到汴京有命不许入城(执政者害怕皇帝见了,会获重用),只能寓居城外范镇东园。三月二日寒日,与王诜作北城之游,饮于四照亭上。王诜侍女倩奴求曲,遂作《洞仙歌》、《殢人娇》与之。词中苏轼以刘郎自喻。
鹧鸪天
陈公密出侍儿素娘,歌《紫玉箫》曲,劝老人酒。老人饮尽,因为赋此词
笑捻红梅亸翠翘。扬州十里最娇饶。夜来绮席亲曾见,撮得精神滴滴娇。
娇后眼,舞时腰。刘郎几度欲魂消。明朝酒醒知何处,肠断云间《紫玉箫》。
此词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十二月。其时,苏轼北返,十二月抵达韶州。韶倅李公寅(李公麟弟,字亮工(一作功)。)、曲江令陈公密设宴款待苏轼。
据《本事诗》·情感第一载:
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
此处苏轼仍然是以刘禹锡自喻。朝堂之内苏轼可能以刘自比,朝堂之外则羡慕陶渊明。
诗歌
送刘攽倅海陵
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夸舌在牙齿牢,是中惟可饮醇酒。
读书不用多,作诗不须工,海边无事日日醉,梦魂不到蓬莱宫。
秋风昨夜入庭树,莼丝未老君先去。
君先去,几时回。
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
刘攽,(1023年~1089年),北宋著名史学家。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王安石的好友。
1070年(此时苏轼35岁,直史馆权开封府推官),刘攽外放海陵(江苏泰州)。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由于变法太急,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遭到很多人反对。结果包括刘攽、苏辙在内的许多人被贬到地方为官。这首诗就是苏轼等人在给刘攽送行时作的。
(倅是副职的意思,比如上面提到的韶倅李公寅。)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孙莘老:孙觉(1028—1090),字莘老,高邮(今属江苏)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熙宁二年(1069)召知谏院、审官院。四年,徙知湖州。苏轼好友。
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的友人孙觉建亭于吴兴府第中,以收藏古碑刻法帖,命名为“墨妙亭”,同时向苏轼求诗题咏。时诗人任杭州通判,作此诗并亲手书写以赠孙觉。
刁景纯赏瑞香花忆先朝侍宴次韵
上苑夭桃自作行,刘郎去后几回芳。
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
欲赠佳人非泛洧,好纫幽佩吊沉湘。
鹤林神女无消息,为问何年返帝乡。
刁约,字景纯,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时人称他为刁学士。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为诸王宫教授,后为馆阁校勘。庆历初与欧阳修同知太常礼院,又并为集贤校理。庆历四年(1044年)出为海州通判。曾出使契丹,回朝后改判度支院。嘉祐四年(1059年),出为两浙转运使,后任判三司盐铁院、提点梓州路刑狱等职。又出知扬州、宣州。熙宁初(1068年)判太常寺,告老回镇江。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王存、苏轼等对他都很敬爱。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春。苏轼杭州通判任上,巡视属县,经过镇江。住在镇江的好友刁景纯得知这一消息,就在一座酒楼上设宴招待,彼此吟诗纵酒,共叙旧情。刁景纯是一位长者,同时作陪的还有一位谢生,也颇通诗词,还写了一首诗。
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
春风小院初来时,壁间惟见使君诗。
应问使君何处去,凭花说与春风知。
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
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
赵倅,即赵抃。曾担任过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故苏轼尊称他为赵倅。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赵抃为杭州知州。苏轼在熙宁四年赵抃调离后来杭州任通判。
苏轼于次年春天游览宝成寺,见到寺院内有前任赵抃的题诗,感怀之余写下《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诗。由此苏轼诗中“使君”,指的就是赵抃。该诗的第二句“应问使君何处去?”是问赵抃离开杭州到哪里去了?苏轼与赵抃两人都是因为政见与王安石不同而先后遭贬到杭州任职的。“前度刘郎在千里”一句,是引用唐代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谪的典故,感怀他与赵抃二人的共同遭遇。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之三
绿发寻春湖畔回,万松岭上一枝开。
而今纵老霜根在,得见刘郎又独来。
杨蟠,字公济,(约1017-1106年),别号浩然居士,宋临海章安人。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历任光禄丞、太子中允、陕西提举常平、提点荆广铸钱等职,凡四十余年,终知寿州。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杨蟠为通判,两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公余唱和甚多。他的人品和诗作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文坛名宿所赏识。《宋史·文苑传》称其“平生为诗数千篇”,可说是北宋临海第一诗人。
三月二十日多叶杏盛开
零露泫月蕊,温风散晴葩。
春工了不睡,连夜开此花。
芳心谁剪刻,天质自清华。
恼客香有无,弄妆影横斜。
中山古战国,杀气浮高牙。
丛台余ㄚ服,易水雄悲笳。
自从此花开,玉肌洗尘沙。
坐令游侠窟,化作温柔家。
我老念江海,不饮空咨嗟。
刘郎归何日,红桃烁残霞。
明年花开时,举酒望三巴。
(盖欲请梓州而归也。)
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
短翎长喙喜喧卑,曳练双翔亦自奇。
赖有黄鹂斗嬛好,独依藓石立多时。
绿阴青子已愁人,忍见中庭燕麦新。
周怅刘郎今白首,时来看卷觅余春。
留题徐氏花园二首其一
莫寻群玉山头路,莫看刘郎观里花。
但解闭门留我住,主人休问是谁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