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一书中,有引用南宋王明清《挥麈后录》里的一段记录,《挥麈后录》里原文如下:
卷七,《高俅本东坡小史》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扎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元符末,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佑陵为端王,在潜邸日,已自好文,故与晋卿善。
在殿庐待班,邂逅。王云:“今日偶忘记带篦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
晋卿从腰间取之。王云 :“此样甚新可爱。”
晋卿言:“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
至晚,遣俅赍往。值王在园中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邪 ?”
俅曰:“能之。”
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呼隶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篦刀之况,并所送人皆辍留矣。”
由是日见亲信。逾月,王登宝位。上优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援以祈恩,上云:“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
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街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幸无比,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靖康初,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胡元功云)
我认为这是不可靠的记录,因而在微信读书里写下:“这个只是历史传说,《水浒传》把这个传说扩大的,一般稍微严肃点的历史著作都不用这条,写在传记里不妥。”有很多读友对此发表意见,最近有读友给我留言,问我这样看法的依据何在,有何出处?我花了不少时间翻查手写的读书笔记,阅读app,纸书,PDF书本等上的读书笔记,结果没能找到我以为的证据。我印象里肯定是在某处看见谁质疑过这段记录的,当时只是偶然翻看些关于苏轼的材料,文章书籍,没有系统性的记录(不像现在这样专业,全面。当然这是后话),大约1年半到2年前的线索似乎很难再找到了。
想到这,心里很沮丧。转念一想,苦苦翻查之前的记录,还不如另起炉灶,自己重新再来研究一番。所幸最近系统的研究苏轼,手边资料很多。
王明清
王明清(约1127—约1202),字仲言,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南宋官员、学者,历任朝请大夫、宁国军节度判官、泰州通判,官至浙西参议,其撰写有笔记《挥麈录》(共20卷,包括《挥麈前录》4卷、《后录》11卷、《第三录》3卷、《馀话》2卷),对两宋之交时的史料起到了补足的作用。
据考证,王明清的外祖父名叫曾纡,而曾纡的父亲就是《高俅本东坡小史》一文中提到的曾文肃(曾布,谥号文肃)。这样王明清撰写的这段记录似乎就是在诉说自己祖辈的历史,应该是很可靠的。
且慢!虽然后世对王明清及其《挥麈录》评价很高,王禹锡《挥麈后录跋》称其“雅健之文,著述之体,诚有所自来”。《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博物洽闻,兼娴掌故,故随笔记录,皆有裨见闻”。但王明清应该是对自己祖上的这段故事心存疑虑,或者说为人谨慎(历史学家的天性),在这段故事结尾加了个括号备注–“胡元功云”,是胡元功说的,是他告诉我的,文责由他负。
这相当于别人告诉你祖辈的故事,你觉得有意思就写下来了,想想这不是第一手的资料,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难以保证真实性,因而把叙述者也记录下来。
胡元功,历史记录很少,只知道他是孝宗隆兴元年进士(1163年),与王明清同时代。这就很奇怪了,隔了将近200年,为什么胡元功会知道苏轼与高俅的这段小史。更重要的是对于这段历史,之前之后都只有胡元功一人说过,没见第二个人提过。研究历史,“孤证不立”是很重要的原则。后世所有叙述苏轼与高俅关系的出处都是这里,除此,没有第二个来源。
王晋卿
“小史”文中提到的王晋卿,即驸马都尉王诜(公元约1048年—公元约1104年),他是苏轼的好朋友,这里不展开叙述了。王诜任枢密都承旨,时间应该是在宋徽宗继位以后(宋神宗时,因为虐待公主等原因,被贬谪在外。宋徽宗继位以后,重新回到京城),这与《挥麈后录》里记录的时间,事件是矛盾的。
高俅
很奇怪,家喻户晓的高俅,高太尉,在史书中居然找不到相关传记,而与之相关的历史记录也寥寥无几。高俅能“家喻户晓”,应该“感谢”《水浒传》,施耐庵。
《水浒传》中大名鼎鼎的北宋四大奸臣分别是“蔡京、高俅、童贯、杨戬”。
而真实的历史记录里,北宋末期有六大奸臣,他们分别是蔡京、王黼(fu)、蔡攸(you)、童贯、杨戬、梁师成,因为徽宗的年号是宣和,这六人被合称为“宣和六贼”。(这六人宋史都有传记留存。)
当然高俅(? -1126),历史上确有其人。但真正的高俅,与《水浒传》,《挥麈后录》里描述皆相差甚远。
搜寻浩繁的历史,有零星的关于高俅的片段散见于诸传:
- 《徽宗本纪》政和“七年正月庚子,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
- 《徽宗本纪》宣和“四年五月壬戊,以高俅为开府仪同三司”。
- 《宋史.忠义.李若水》传:“…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躥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 《钦宗本纪》:靖康“元年五月巳卯,开府仪同三司高俅卒。…追削高俅官”。
- 《宋史.刘铕》传:“宣和间,用高俅荐,特授閣门祗候”。
- 《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锜传》:“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竟以边功至殿帅。”
- 《宋大诏令集》–O二卷有《高俅拜太尉制》和《高俅除使相制》。
以上是正史中关于高俅的记载。高俅官拜太尉应该是毫无疑虑的。另外根据其他资料,高俅有三个儿子二个兄弟,并没有他们欺压百姓的记载。
徽宗一朝,的确有人因善踢球而受到皇帝知遇,但此人叫李邦彦(?~1129年),可能因为名字里带俅字,故后世把李邦彦的事移植到了高俅身上。
据考证,元杂剧“水浒戏”里没有出现高俅这个人物,戏中虽有衙内登场,但不是高俅的儿子。
《挥塵后录》记载:靖康初,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高俅最后能善终,这个应该是可靠的。
苏过
《挥塵后录》记载:“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每个苏门弟子,都会赠送盘缠资助。
这段描述,目前能找到一段佐证,当然也是唯一的一段。
苏轼的三子–苏过(人称小坡,苏轼是大坡)自岭南北归之后,曾两度游历京师(政和六年(1116)、宣和中(1120~1125))。期间均曾入住高俅府邸,而未曾去见其时正在京城的好友赵鼎臣。赵鼎臣因此作诗调侃苏过,有《闻苏叔党至京客于高殿帅之馆而未尝相闻以诗戏之》:
小坡不见二年余,闻到都城信有诸。雪里便回非兴尽,鱼中不寄是情疏。
朱门但识将军第,陋巷难逄长者车。别后预知安否在,试凭青鸟问何如?
诗中说的高殿帅即高俅,其事应该在政和六年(1116年)。当然,现在没有发现苏过留下的关于高俅的任何文字。但从赵鼎臣此诗可知,苏过入京师确实是留宿高俅府邸。
易中天先生认为,历史人物有三种形象:文学形象、历史形象和民间形象。对于历史人物的印象,多数人还是受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影响,而对其真实形象了解不多。历史真实里的高俅,与《水浒传》的文学形象相差甚远。实际上,宋人对高俅的总体评价是大节无亏,在乌烟瘴气的徽宗一朝,尚算得是一个好人。
参考资料:
- 林冲与高俅–《水浒传》成书研究.石昌渝
-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诜传
- 关于苏东坡与高俅——无意于考据的考据.杨建文. 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历史上的高俅
- 硕士论文–《苏过交游研究》.吴亚男.广西师范大学
- 高俅历史资料汇编.童力群
- 历史上的高俅.张祖涛
- 苏东坡与高俅.过承祁
评论